联影、东软医疗,医学影像国产双雄,讲出什么新故事?

导读:中国经济网4月21日讯(记者 朱国旺)近日,上海联影医疗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下称联影医疗)科创板首发上市通过。业内的目光再度聚焦于两家冲刺IPO的国产医学影像天花板企业。 2...

  中国经济网4月21日讯(记者 朱国旺)近日,上海联影医疗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下称联影医疗)科创板首发上市通过。业内的目光再度聚焦于两家冲刺IPO的国产医学影像天花板企业。

  2021年12月,东软医疗和联影先后提交招股书,医学影像国产双雄,双双冲刺资本市场。这两家企业历史长短不同,但均诞生于跨国品牌环伺、本土企业图强求变的土壤之中,抓住时代机遇,把握本土医学装备产业发展脉络,不断书写新篇章。

  作为国家工信部批准的“首批全国疫情防控重点保障企业”,于近期多地疫情胶着之际,东软医疗紧急启动应急生产机制,持续为吉林、辽宁、上海、山东、河北、江西、安徽等全国多地,提供急需的方舱CT、车载CT等移动影像设备,全力驰援一线抗疫,累计发机近两百台,在全国抗疫大局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联影医疗也在疫情防治需求带动下,使2020年成为其发展重要的转折点,当年营收同比接近翻倍,净利润实现扭亏为盈。2020年,联影医疗CT系列产品销量达到1277台,较2019年增长了663台;DR产品销售了1556台,比2019年的667台增长了133.28%。

  疫情终将得以控制,尤其随着新冠重症患者的减少,市场对新冠诊断设备的需求已经减少,医学影像设备销量下降,正在登陆资本市场的东软医疗和联影医疗,又在讲出什么样的新故事?

   打破进口替代,助力医疗资源下沉

  我国高端医学影像设备市场过去一直被GE医疗、西门子医疗和飞利浦医疗等外资企业垄断,在高端PET/CT、MR和CT等产品市场,进口品牌曾占据90%以上的市场份额。

  经过十余年国产医学影像设备技术的发展,国产品牌的进口替代趋势愈发明显,进口品牌的市场份额呈现下降趋势,但是进口厂家凭借其过去多年积累的品牌优势、渠道优势和技术优势,仍然处于市场领先地位。

  早在2020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提出,要加快补齐我国高端医疗装备短板,加快关键核心技术攻关,突破技术装备瓶颈,实现高端医疗装备自主可控。

  就在东软医疗和联影医疗相继递送上市招股书的2021年12月,工信部、卫健委等十部门联合印发《“十四五”医疗装备产业发展规划》,其中内容就有关于医学影像行业的诸多规划和优惠政策。

  近年来,无论从产业发展规划层面,还是具体操作层面,一系列的政策意见和配套措施出台,成为医学影像设备企业成长的重要推手。

  从需求端看,第七次人口普查的数据显示,中国60岁及以上人口占全部人口的比重达18.7%,中国仍然处于轻度老龄化阶段,在向重度老龄化过度,另一方面是公众对疾病预防、诊断意识的不断增强,医学影像在很多诊疗应用上,仍然是帮助医生获得患者的解剖结构和病理生理视觉图像唯一的技术,医学影像设备市场仍有巨大的价值释放空间。

  “十四五”开局以来,我国持续推进医联体建设,使优质医疗资源下沉,形成囊括基层公共卫生服务机构、地方龙头医院、跨区域医疗中心的正三角形卫生医护体系,使80%的基本医护需求在基层得以解决。

  随着分级医疗体系的发展,占据人口多数的基层医疗对影像中心诊断的需求会是医学影像设备最大的增长点,并且随着第三方实验室、影像中心等机构落地基层医疗,其与大型专业医疗机构形成体系化的建制,也对医学影像设备公司提出了新的需求。

  根据灼识咨询的报告,在市场需求及政策红利的双轮驱动下,中国医学影像设备市场将持续增长,2020年市场规模已达到537亿元,预计2030年市场规模将接近1100亿元,年均复合增长率预计将达到7.3%。

  以CT为例,市场曾经长期被“GPS”(GE、飞利浦、西门子)等跨国企业垄断,在东软医疗、联影等国产企业的努力下,这一局面有很大改变。

  与此同时,加强对核心零部件的研发,做到关键零部件不被“卡脖子”,提高核心竞争力,未来高端产品替代和针对下沉市场的经济型设备将成为本土龙头的主要增长点。

  国产企业显然早已在积极布局,以东软医疗超导磁共振为例,过去五年里,东软医疗陆续完成1.5T超导磁体、谱仪、梯度及射频放大器、梯度及射频线圈等核心部件的研发,真正实现了该领域的全链自主可控。

   发奋图强,打造本土龙头

  中国医疗装备发展,东软医疗可谓是最好的见证者。创业之初,经历过GPS等外资企业的巨额收购邀约,东软医疗顶住了外界干扰,期间与外资巨头进行多年合作,同时修炼内功,终成国产医疗装备领军企业之一。

  招股书显示,东软医疗已是中国乃至全球医学影像解决方案及服务的领先提供商,“并基于我们的MDaaS(即医疗设备和医疗影像数据服务)平台创建了一个覆盖广泛且充满活力的医疗服务生态系统。我们的目标是提供优质、创新、以技术驱动的医疗解决方案,以满足全球尚未得到满足的医疗保健需求,从而改变医疗服务行业”。

  目前,东软医疗在10个国家设有子公司和办事处,向110余个国家的客户销售产品。于2020年,国内和海外销售额分别占收入的80.1%及19.9%。截至2021年6月30日,东软医疗共安装超过41000台医学影像设备。

  新冠疫情以来,中国医疗装备制造行业以完备的产业链体系,过硬的质量和越来越响亮的市场口碑,使得国产品牌在全球市场迎来进阶的最佳机会。事实上,像东软医疗等中国企业早已出海,并取得了一定的海外市场覆盖。

  在数字化引领行业发展的未来,海外市场必将是中国品牌崛起的试金石,而资本市场则将为企业发展助力。

   借力资本市场,开启新征程

  作为国产高端医疗设备厂商的代表,东软医疗与联影医疗不约而同先后递交招股书,形成一股引领国产替代的合力,向长期由国际巨头主导的市场持续挑战,打破国外品牌环伺的局面。

  此前,涉足医学影像领域的上市企业还包括,迈瑞医疗(300760.SZ)在A股创业板上市,目前市值4000多亿元;另一家早在1997年间就登陆上交所主板市场的医学影像公司万东医疗(600055.SH)如今背靠美的集团,亦欲重塑辉煌。

  此外,如奕瑞科技(688301.SH)、鹰瞳科技-B(02251.HK)等从细分赛道切入医学影像领域的各种代表性公司,也纷纷抢滩科创板、创业板以及港股市场,以求做大做强。

  4月15日,上交所发布科创板上市委2022年第29次审议会议结果公告,联影医疗首发获通过。

  联影医疗为全球客户提供高性能医学影像设备、放射治疗产品、生命科学仪器及医疗数字化、智能化解决方案;曾获国寿股权投资、国风投基金、国家先进制造业产业投资基金、中金公司、中信证券、高特佳投资、清松资本等机构投资。

  作为代表中国医学影像设备产业发展水平、备受资本市场关注的公司,东软医疗与联影医疗两家在产品管线上相似,在发展历程、成长路径以及市场策略上有所差异,可在资本市场上互为参照。

  此次拟融资124.8亿元的联影医疗,其拟发行估值已经超1000亿元,或将成为科创板医疗设备的龙头公司。

  “未来随着国内医联体与医共体改革的推进,我们预计基层医疗体系设备需求与升级有望带动国产优质医疗设备市场渗透率的提升。”中金公司研究部认为,近年来随着国内医疗器械行业集中度的提升,规模化后头部企业研发持续投入,国产医疗设备产品技术已经有比较大提升,涌现出一批较为出色的医疗设备制造企业。

  投资人对医疗装备国产替代的趋势始终看好,纷纷押注。在联影过会之际,一位投资人在朋友圈发文称,“恭喜半个中国的医疗投资机构”(看好这一赛道的投资机构占到了投资圈近半)。

  高特佳弘瑞执行合伙人范大龙认为,立足本土市场,在政策大力扶植之下,对市场快速响应能力以及深度的产学研合作,可以形成中国厂商的独特优势。“在国产器械领域迟早会出现可以跟世界巨头抗衡的中国企业,只是时间问题。”

  创新驱动,构建医疗生态

  在生态建设方面,国内头部的高端医疗设备厂商都在积极行动。东软医疗让设备上云,与政府、医疗机构、科研机构、第三方服务提供者以及患者等共享开放平台,打造一个闭环的生态。联影医疗则正在构建贯穿全医疗的环节,包括从预防、诊断、治疗到康复的全智能化医疗健康生态。

  国内高端医疗设备还呈现出日益增强的数字化发展趋势,智能化、数字化技术已得到广泛应用。联影医疗打造的联影云已将5G技术、人工智能嵌入平台产品的关键环节,实现了顶尖三甲医院云端科研协同。通过数据采集、数据管理、数据应用的全周期数据管理,为大型医院提供影像创新定制服务,赋能医院影像科研创新业务和学科能力提升建设。

  东软医疗则推出MDaaS平台,全称为Medical Devices & Data as a Service,是基于设备和医学影像数据,结合互联网、人工智能和大数据等技术而构建的开放式智能服务平台。

  当下,围绕着诊疗的严肃医疗依然是医疗健康的核心应用场景,而利用数字技术,为传统医疗赋能,让医疗不再局限于医院内部,是未来医疗的发展趋势。在此背景下,医疗设备厂商须转变角色,不仅提供产品,也提供全方位的解决方案。东软医疗的模式或可为行业发展提供参考价值。

  高端医疗装备国产化是趋势,是方向,也是整个医疗行业未来发展的共同目标,国产龙头企业任重道远,它们将如何借助资本市场飞得更高,值得期待。

健康速递网部分内容来源于互联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如有侵犯版权请来信告知E-mail,我们将立即处理。

关键词:
分享:
上一篇:欧葆庭集团医疗通讯季刊《CONNECTIONS》创刊号正式发布! 下一篇:拯救亚健康人群,赢千谷,让你从细胞开始健康!

相关文章

发表评论